小蘑菇 > 玄幻魔法 > 只想搞事业,你竟然想跟我结婚 > 第74章 谈梦想多俗,谈钱!

第74章 谈梦想多俗,谈钱!(1 / 2)

严格意义上来说,蒋博并不具备独立执导电影的能力,所依仗的,不过就是脑子里那些,不属于自己的东西。

照本宣科,按部就班,把东西拍出来,也就是个搬运工,不改变原有的剧本,结构,甚至光影,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风格。

什么样的人,拍什么样的片子,像是张一谋这种经验老到的专业人士,确实能感觉到其中的差异,只是没有证据罢了。

蒋博有点心虚,不过很快就掩盖住了:“师兄,我的意思是,得请你过来坐镇,自贸协定已经签了好些年了,好莱坞下一波的冲击,也很快就要到来。

但是国内的影视产业,依然抱残守缺,缓慢推进,实在是令人堪忧。

咱们不缺人才,也不缺天赋,关键是行里有限的资源,有没有匹配到合适的人身上?”

张一谋还是有点犹豫:“你说的对……但是,我需要再考虑一下。”

蒋博有点急了:“师兄,我能问问,你在犹豫什么吗?”

“一方面我要想想,可行性有多高,另一方面,新画面那边,我还有事情没处理完。”

搞清楚问题的关键,蒋博就心里有数了。

“新画面,是那部《三枪》吧?”

“没错,后面可能还有一部,也在讨论。”

应该就是《山楂树之恋》了,老谋子的习惯,拍一部至少筹备一部,衔接的还挺紧。

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,《河边的错误》是余华在八十年代末期的作品,是一部中篇悬疑小说,老谋子准备往惊悚方向改编。

摇了人,都做出一版来了,然后就看到了《活着》的清样,那时候还没出版。

老谋子看了一晚上,第二天再谈项目的时候,好几个小时,谈的都是《活着》,最后干脆一拍大腿,问:“你这個还没人要吧?”

余华摇摇头:“还没出版。”

“那咱们就拍这个吧!”

于是,电影版的《活着》就诞生了,按余华自己的话说“我现在就是靠《活着》活着。”

销量已经几千万册了……

蒋博想了想说:“新画面那边,一部片子给开多少钱?”

谈理想多没劲,直接谈钱。

“你问这个干什么?”

“华宜那边,前两年收购冯晓刚的公司,对价是以亿为单位的,而且冯还持有华宜的股份,两百多万股,认购的时候,是按五毛一股算的,上市之后,这比资产也能过亿。”

在国内娱乐圈,导演,尤其是能赚钱的导演,应该是属于食物链顶端的特权阶层。

但是在导演的圈子里,也是有鄙视链的,不但只看票房,奖项和履历,可能更重要。

比如,老谋子,柏林,戛纳,威尼斯,都拿了一圈,甚至还有个东京电影节影帝的头衔,那肯定是妥妥的第一梯队领头的了。

再加上奥运会的总导演履历,瞬间超凡脱俗,一骑绝尘,成为“国师”。

可是地位上去了,钱呢?

蒋博抓住的就是这个机会。

08年 09年那会,应该算是张一谋一个巅峰期,名声和心态上的巅峰期,与之相匹配的,应该就是待遇上的提升。

但是从目前传出来的风声看,张伟平并没有给到足够的尊重,两人之间渐行渐远不可避免。

钱给不够可是个大问题。

蒋博不需要在背后说什么坏话,只需要让他这位师兄,在行业内有个参考标准就行了。

剩下的,他自己会明白。

果不其然,听完冯晓刚的财务状况之后,张一谋的脸色,开始变得不太好看,不过终究没说出什么话来。

沉默了一会,跟蒋博开始谈起了可行性:“你应该知道,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是两码事,我这些年的教训,你应该也知道。”

说来说去,还是京圈的那点破事儿。

老谋子按地理意义上划分,应该是属于西北圈,但是他本人,并没有那么在意。

跟京圈之间的矛盾,怎么说呢……,就很奇葩。

京圈的人,基本上都出身京城的各个大院,打小的成长环境,跟一般人就不一样。

不提福利待遇的问题,即便是灾荒年代,不愁吃喝也只是基础,背后有人托底,那么自然就敢大胆往前冲。

出了问题,大不了重头再来。

换成一般人家的孩子,那得是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,搞不好出点纰漏,不是说失败不失败的问题,人可能就凉了!

所以从小生长在大院里的孩子,都会有一种盲目的自信,而且能够接触到,大部分普通人,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信息。

久而久之,从心底里,对于大众的看不上,也就开始在京圈里蔓延开来。

老谋子是个有才的,面对京圈那帮人,弯腰低头根本不可能!

更何况,京圈那帮人,要的也不是外来的合作伙伴,说是当狗可能有点过分,但最起码得是个捧哏的。

京圈惦记影视圈的一亩三分地,老谋子这杆大旗又不听招呼,利益纷争,倾轧,对抗,肯定就接踵而来。

所以长久以来,老谋子在京城影视圈的中上层,一直没被公平的对待。

最新小说: 全球进化:我移植了至高神心 明末:一分钟一两银,全球推土机 我在斗罗召唤水浒 我才几个词,歌土能怪我? 明媚可期 咸鱼主母爱吃瓜 初婚 钻石王牌之金靴银棒 肉骨樊笼 我在古代打辅助